(三)加快布局前沿性產業。突出新能源行業戰略引領作用,瞄準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加大科技投入,著力培育氫能、可燃冰、海洋能等前沿性、先導性新能源產業發展,贏得發展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1.氫能。以克服我省傳統能源體系短板為抓手,把積極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突破作為我省超前布局先導產業、搶占能源技術制高點的重點任務,加強氫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鼓勵省內外優勢企業、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協同,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核心技術,支持整車生產企業提升燃料電池整車制造能力。開展氫氣制備、儲運、燃料電池汽車等應用示范,優化氫能基礎設施布局,通過試點示范加速氫能產業化、規?;蜕虡I化進程,培育一批國內一流氫能裝備制造企業、燃料電池和動力系統集成研發制造企業、整車生產企業,形成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材料、系統集成、整車生產、運營與配套服務等產業集群。到2028年,全省氫能產業產值力爭突破500億元。
專欄9? 氫能產業發展重點
核心技術。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燃料電池技術,開展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優化控制、燃料電池基礎材料與過程機理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提升燃料電池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逐步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提高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研制能力,優化集成與控制技術。突破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耦合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高效低成本的氫儲能技術
供給系統。推進全省氫制備、儲運和加注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與氫能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網絡架構。支持焦化企業、合成氨企業、甲醇企業放空副產氫氣回收利用。積極探索多種氫氣儲存和運輸模式,鼓勵國家和地方能源企業參與或布局示范城市區域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氫能基礎設施城際高速走廊,促進燃料電池汽車城際間和區域化的運行,建設適度超前于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可持續氫能基礎設施體系。
2.可燃冰裝備產業??偨Y“藍鯨系列”鉆井平臺的先進經驗,加大發展勘探裝備、生產作業裝備與電控設備的研發力度。強化深海鉆探成撬工程技術能力,推動參與天然氣和凝析油勘探開發、天然氣處理、天然氣液化、海上運輸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上游投資開發項目。以海洋地質研究機構為依托,加強對可燃冰模擬實驗與測試、成藏過程與演化、資源勘查與評價等技術與機理的研究,助力可燃冰勘探開發。圍繞防砂、儲層改造、鉆完井、環境監測等關鍵環節,集中攻關,研究適應不同類型特點的試采工藝和技術裝備,形成從開采到儲存到輸運的全環節技術體系。到2028年,全省可燃冰裝備產業產值力爭突破100億元。
3.海洋能。以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水平為著力點,以示范項目建設為抓手,重點支持百千瓦級波浪能、兆瓦級潮流能、溫差能、海水濃度差發電等海洋能綜合利用技術研發。發展低能流密度資源條件下的高效轉換新技術、新方法,重點研發原創性的海洋能發電裝置及關鍵部件;探索鹽差能海洋能發電及綜合利用機理,研發相應的發電原理樣機。發展自主創新的海洋能發電裝置實驗室仿真技術方法,提升海洋能發電裝置設計水平。加強海洋能發電裝置海上測試方法及運行狀態健康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并完善測試評價理論,形成相關測試標準與軟件。研發深海漂浮式風電機組,探索海上風電和波浪能、潮流能等綜合利用,掌握遠距離深水大型海上風電場設計、建設及運維等關鍵技術,推進深海風電發展。開展小型化、模塊化海洋能的能源供給系統研究,爭取突破高效轉換、高效儲能、高可靠設計等瓶頸,形成若干個具備推廣應用價值的海洋能綜合利用裝備產品。開展有居民海島(礁)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建設,為規?;_發海洋能資源奠定基礎。到2028年,全省海洋能產業產值力爭突破100億元。
專欄10? 海洋能發展重點
重點突破高效葉片翼形設計、變槳變速控制、雙向轉換利用等大功率潮流能發電關鍵技術,研發單機500千瓦潮流能機組。開展高效能量俘獲系統及能量轉換系統、惡劣海況下生產保障、錨泊等新一代波浪能發電技術,研制單機1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提高系統的冗余度與安全性,為波浪能發電場建設提供有效支撐。發展高效熱力循環、低溫工質透平、深層冷海水管道敷設、深層冷海水熱法淡化與冷站、集成與控制等50千瓦溫差能發電及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突破優良海洋藻種的規?;@取和高效培育等海洋生物質能關鍵技術,研究海洋藻類等能源植物的高效、低成本能源化轉化利用技術與工藝。
(四)加快新能源推廣應用。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發展思想,適應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對能源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緊緊圍繞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大氣污染防治以及清潔取暖等重點任務,著力推進新能源在綠色電力、綠色熱力、綠色交通等領域的生產與利用,加快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推動能源生產革命和消費革命,以綠色能源革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加快推廣應用支撐產業快速發展。
1.綠色電力。加快推進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和省外來電發展,不斷擴大新能源發電應用范圍和規模,著力提升電網接入和消納能力,加快優化電力工業結構。到2022年,力爭實現兩個30%,即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省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30%、可接納省外來電能力占全省可用電力裝機的比重達到30%。到2028年,力爭突破兩個40%,即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省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40%、可接納省外來電能力占全省可用電力裝機的比重達到40%。
核電。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東部沿海核電基地,以高溫氣冷堆、AP1000壓水堆、CAP1400大型先進壓水堆示范和商業化應用為核心,積極穩妥、高效安全地推進核電發展。穩妥推進海陽核電一期工程、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項目建設,力爭2019年年底前建成投產。有序推進海陽、榮成兩大核電廠址后續項目相關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并建成投運。加強潛在核電廠址資源的勘探和保護,適時啟動沿海第三核電廠址前期工作。圍繞打造煙臺核能多元化綜合利用基地,整合ACP100S、ACPR50S、海工平臺等相關技術,穩妥推進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建設,促進核能多元化利用。
風電。按照“統籌規劃、陸海并舉”的原則,圍繞山東半島東部、北部沿海、海上風電帶以及魯中、魯西南內陸山區風電帶,科學有序推進風電規?;l展,打造海陸“雙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海上,按照海上風電開發與海洋功能區劃、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沿岸經濟建設、產業布局等統籌協調的總體要求,開展好海上風電規劃修編工作。按照整體規劃、分布實施、集約節約原則和統一資源配置、統一開發建設思路,科學有序推進海上風電開發建設,重點支持海上風電項目與海洋牧場等其他開發利用活動融合發展,最大限度發揮海域資源效益。陸上,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適度有序推進風電項目建設。到2022年,全省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700萬千瓦左右;到2028年,全省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300萬千瓦左右。
光伏發電。堅持集中式、分布式相結合,積極推進“光伏+”綜合開發利用,不斷優化光伏發電發展模式,提高光伏發電質量和效益。在與土地利用、生態保護、農業生產等相協調的基礎上,利用塌陷地、荒山荒地、灘涂、鹽堿地等土地資源,采取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分步實施的方式,實施“光伏+環境治理”,重點打造采煤塌陷地光伏發電基地和黃河三角洲鹽堿灘涂地光伏發電基地;利用工業園區以及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屋頂資源,建設一批“光伏+屋頂”分布式發電項目,推動光伏發電就地生產、就地消納;結合風電項目建設以及設施農業、漁業、養殖業等,建設一批風光、農光、漁光等“光伏+綜合利用”項目,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探索發展“光伏+交通”等新模式、新業態,開展光伏路面技術研發和試驗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光伏發電跨行業、跨領域融合發展;積極推進“光伏+技術進步”“光伏+競價上網”,促進光伏發電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市場應用和成本下降,健全光伏發展市場機制。力爭到2022年,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左右;到2028年,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400萬千瓦左右。
生物質發電。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合理布局、多元發展,科學推動生物質能資源的能源化循環利用和清潔利用。在魯西北、魯中等農作物秸稈豐富地區,重點建設農作物秸稈為主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在魯南木材加工聚集區和農作物秸稈豐富地區,重點建設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在膠東半島果樹枝椏柴資源豐富地區,重點建設林木資源為主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在落實環保、選址、垃圾資源量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條件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城鎮生活垃圾發電項目。在工業有機廢水無害化處理集中地區和畜禽規?;B殖地區,合理布局沼氣發電項目。力爭到2022年,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50萬千瓦左右;到2028年,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左右。
外電入魯。著眼保障未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壓減煤炭、擴大非化石能源消費等實際需要,強化外電在全省電力供應保障和消費升級中的供應能力。完善特高壓骨干網絡,積極做好與已建成的錫盟、榆橫、扎魯特、上海廟四條外電入魯特高壓送電通道送端省份銜接,落實配套電源和送電電量與電價,盡早實現規劃送電能力,有序擴大省外來電規模。加快建設濰坊(昌樂)至臨沂(高鄉)至棗莊至菏澤至石家莊(邢臺)特高壓環網工程;繼續開展“外電入魯”新通道研究。到2022年,全省接受省外來電能力力爭達到3500萬千瓦左右,占全省可用電力裝機的比重達到30%;到2028年,接受省外來電能力力爭達到5000萬千瓦左右。
抽水蓄能。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水文氣象等條件以及電網需求,統籌抽水蓄能發展與電源建設,合理規劃布局抽水蓄能電站,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在膠東負荷中心布局抽水蓄能電站,增強區域電網調峰能力,提高東部沿海核電基地電力送出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消納水平;在“外電入魯”通道落點集中的魯中、魯南地區布局抽水蓄能電站,保障電網以及特高壓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到2022年,全省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左右;到2028年,全省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800萬千瓦左右。
專欄11? 綠色電力重點建設內容
核電:
海陽核電基地。規劃建設AP1000機組6臺,裝機總規模750萬千瓦,分三期實施。每期工程建設分別為AP1000機組2臺,裝機規模250萬千瓦。
榮成石島灣核電基地。規劃建設高溫氣冷堆示范機組1臺,CAP1400機組3臺和CAP1000
機組3臺,總裝機規模800余萬千瓦。
海上浮式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該平臺是以浮動平臺為載體綜合利用核能的清潔能源綜合供給裝置,每個平臺包含兩座ACP100S一體化核反應堆,可提供最大25萬千瓦/小時的電能或近1200噸/小時高壓飽和蒸汽,每年可替代燃煤70萬噸。
海上風電。圍繞山東半島東部、北部沿海、海上風電帶,按照海上風電開發與海洋功能區劃、海岸線開發利用規劃、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沿岸經濟建設、產業布局等統籌協調的總體要求,開展海上風電規劃修編工作。按照整體規劃、分布實施、集約節約原則,在試點示范的基礎上,適時啟動規?;_發建設。
光伏發電:
塌陷地光伏發電工程。重點推進濟寧、泰安新泰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建設,逐步推進棗莊、菏澤等地區塌陷地光伏發電工程建設。
黃河三角洲鹽堿灘涂地光伏發電工程。重點推進東營河口、墾利、利津,濱州無棣、沾化、北海,濰坊壽光、昌邑、濱海等鹽堿灘涂地光伏項目建設。
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重點在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建筑物屋頂,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動光伏發電就地生產、就地消納。
高效生態農業光伏發電工程。重點在青島、濰坊、東營、德州、聊城、菏澤、濱州等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區域,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光伏發電示范工程;結合設施農業項目建設,在不影響生態功能、不改變用地性質、不影響生產功效的基礎上,建設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工程。重點在東營、濱州、濰坊等地,結合漁業養殖項目,建設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外電入魯:
加快建設濰坊(昌樂)至臨沂(高鄉)至棗莊至菏澤至石家莊(邢臺)特高壓環網工程,繼續開展“外電入魯”新通道研究。
抽水蓄能:
加快文登、沂蒙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盡快開工建設濰坊、泰安二期等重點抽水蓄能電站。
2.綠色熱力。結合國家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的部署要求,統籌區域內能源資源供應、環境約束、經濟承受能力和取暖用熱特點,按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可再生能源則可再生能源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在優先發展集中供熱的同時,積極發展電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多種清潔供熱,逐步實現供熱資源和形式的多元化、靈活性,加快供熱領域各類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力爭到2022年,全省綠色熱力取暖面積占比達到15%以上。到2028年,全省綠色熱力取暖面積占比達到25%左右。
電能取暖。結合取暖區域的熱負荷特性、取暖規模、電力資源等因素,在與電網公司做好充分銜接、落實配套電網建設改造、保障電力安全供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電取暖。在商場、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場所和新型社區,優先選用空氣源、污水源、地源、海水源等熱泵取暖,提升電能取暖效率。鼓勵有條件的大型商場、辦公場所、酒店等晝夜冷熱負荷變化較大的建筑配套建設電蓄熱(冷)設施,促進電力負荷的移峰填谷,降低運行成本。在不具備市政集中供熱的區域,優先推廣熱泵、蓄熱式電鍋爐等集中供熱技術;對于不具備集中供暖條件的區域,優先推廣家用空氣源熱泵技術,或合理選擇使用蓄熱式電暖氣、碳晶電采暖等分散式電采暖技術。到2022年,全省電能取暖面積達到3億平方米以上。
地熱能供暖(制冷)。充分發揮我省地熱能資源儲量大、分布廣等特點,因地制宜、規范有序推廣使用集中與分散式取暖。積極推動中深層地熱能取暖,根據地熱能資源分布及供熱市場需求,在“取熱不取水”的原則下,采用“采灌均衡、間接換熱”或“井下換熱”的工藝技術,在魯西北、膠東、魯中(西)南等地熱資源相對富集地區,采用“集中式與分散式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中深層地熱能取暖。大力開發淺層地熱能取暖,按照“因地制宜,集約開發,加強監管,注重環?!钡脑瓌t,采用熱泵技術為主,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取暖(制冷),經濟高效的替代散煤取暖。到2022年,全省地熱能取暖面積達到7000萬平方米左右。
生物質能供熱。充分發揮我省生物質能資源儲量大、品種多、分布廣等優勢,按照就地收集、就地消費原則,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供熱。新建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按照熱電聯產集中取暖規劃建設,作為縣城及周邊鄉鎮、農村社區的重要熱源;結合用熱需求和技術經濟可行性,對已投運農林生物質純凝發電項目有序進行供熱改造,積極為周邊城鄉居民及工業園區企業供暖、供氣。在落實環保、選址、垃圾資源及社會風險評估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在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科學規劃布局建設分布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銷售基地,采用生物質鍋爐和生物質節能環保爐具等方式,為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新型農村社區集中供暖和農戶分散供暖。力爭到2022年,全省生物質能供暖面積達到1.5億平方米左右。
太陽能供熱。依托我省太陽能資源和光熱產業優勢,大力推廣“太陽能+”多能互補熱利用模式,實現太陽能與空氣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天然氣、電能等多能互補,采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的方式,在條件適宜的小城鎮、民用和公共建筑上推廣太陽能供暖系統;在農業大棚、養殖場等用熱需求大且與太陽能特性匹配的行業,充分利用太陽能進行供熱。到2022年,全省“太陽能+其他”清潔能源取暖面積達到500萬平方米左右。
核能供熱。密切跟蹤低溫供熱堆技術商業化應用成熟度,借鑒北京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核反應堆的技術應用,積極推進核能示范項目研究論證,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海上浮動堆和小型低溫供熱堆示范項目前期工作。
3.綠色交通。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為核心,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推進綠色交通省份建設。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以城市公交車、公路客車、出租車等客運以及環衛、物流、公安巡邏等公共服務領域用車為重點,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比例和規模,形成新增道路運輸車輛以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輛為主的發展格局。結合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公務出行市場化保障體系,大力推廣“充電服務+汽車租賃”模式,促進新能源汽車在公務出行保障方面的推廣使用。2019年起,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機動車輛,特別是用于機要通信、相對固定路線執法執勤、通勤等車輛配備更新時,全部選用新能源汽車。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推廣應用的財稅優惠政策,建立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有效機制,鼓勵和支持居民優先購買和使用純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提升汽車節能環保標準,提高高油耗、高排放汽車使用成本,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實施近零排放交通示范工程,引導居民綠色出行。到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力爭達到50萬輛。
充電基礎設施。圍繞充電基礎設施與電動汽車協調發展,加快構建以用戶居住地停車位、單位停車場、公交及出租車場站等配建的專用充電設施為主體,以公共建筑物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位等配建的公共充電設施為輔助,以獨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換電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國省道兩側配建的城際快充站為補充,以充電智能服務平臺為支撐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保障電動汽車順暢出行。到2022年,全省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達到10萬個以上。
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新能源汽車+互聯網”業務新模式,推進租賃業務與現代信息平臺融合,支持充電裝備制造企業開展運營模式創新。積極探索車輛共享、分時租賃、整車租賃等模式,鼓勵社區、園區等區域建設共享充電樁,打造新能源汽車領域新模式、新業態,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專欄12? 綠色交通重點建設內容
充電基礎設施。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濟、經濟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建設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在社會公共領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規?;?、網格化、一體化發展,形成各城市中心城區平均服務半徑小于5公里、高速及國省道平均服務間距小于50公里的充電網絡;在公共專用領域,堅持充分挖掘自有場站資源和高效利用社會公共充電網絡相結合,在公交、出租、物流、環衛等專用停車場建設規劃合理、車樁匹配的充電設施,滿足公共服務領域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在私人自用領域,新建小區基本實現“一車一樁”,滿足私人電動汽車基本充電需求。支持公交、環衛、物流、公務等專用領域以及公共停車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智能移動充電站項目建設。
新模式、新業態。積極推進車聯網平臺、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一體化運營、新能源汽車綠色共享出行等項目建設。
(五)培育壯大5大產業集群。依托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實施重點區域培育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各類生產要素快速聚集、高效整合,著力培育壯大5個核心競爭力強、產業層級高、產業鏈條完整、特色優勢突出的新能源產業聚集區,有力帶動全省新能源產業高質量、規?;?、集群化發展。
1.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濟南、濰坊、聊城為重點,支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新能源高檔客車和載貨車以及環衛、醫療、園林等行業專用車,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打造全國一流的節能與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以青島、淄博等為重點,發展新能源乘用車項目,促進新能源乘用車提升檔次、快速發展,實現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轉換接續,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以青島、淄博、棗莊、濰坊為重點,加快突破技術瓶頸,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支持淄博市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電機,擴大生產規模,建設先進電機產業裝備生產基地。
2.核電裝備產業集群。以濟南、煙臺、威海為重點,著力發展百萬千瓦級及第三代、第四代核電裝備研發制造,圍繞華龍一號、AP1000、高溫氣冷堆、海上浮動堆等相配套的核電用鋼制安全殼、結構模塊、設備模塊、一體化堆頂組件、核電法蘭、鑄造主管道、壓力容器、穩壓器、主泵泵殼、核燃料處理設備等核電關鍵設備,強化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壯大產業規模和競爭實力。支持煙臺國家級核電研發中心和核電領域檢驗檢測中心、濟南核電材料及核壓力容器基地、威海核能利用國際創新示范園建設,穩妥推進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低溫供熱堆等核能綜合應用項目,打造世界知名的集核電材料研發、核電裝備制造、核電站建設與運維、中低放核廢物處理、核設施退役后處理、核能多領域應用等于一體的核電產業集群和核技術創新集成基地。
3.智能電網及儲能產業集群。依托濟南、泰安,著力發展特高壓及超高壓輸變電設備、智能變電站成套裝備、智能配電網成套設備、用戶端智能化成套裝備等裝備研發制造,打造千億級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產業基地。支持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棗莊、東營等市,加快發展輸電線路在線監測設備、電網信息智能傳感檢測技術及裝備、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電站智能清洗機器人等高端裝備,打造清潔高效發電設備、高壓輸變電設備、智能配電設備等研發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國際先進的高端輸變電及智能電網裝備制造基地。
4.氫能產業集群。以濟南、青島、濰坊為重點,立足前沿、打造尖端,綜合推廣利用氫能源。積極推進濟南“中國氫谷”建設,推動氫能制備、儲運、加氫基礎設施和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以及關鍵材料等方向領先的中央企業在我省落戶。依托濟南、濰坊等市骨干企業,建立氫燃料電池創新中心,加快突破核心技術,盡快實現產業化,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相關的動力系統、核心部件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力爭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5.海上風電制造與應用產業集群。以青島、煙臺、東營、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市為重點,圍繞海洋強省戰略組織實施和“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規劃建設,加快推進6兆瓦、8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研制及使用,帶動相關配套裝備產業發展,建設高端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支持蓬萊爭取國家級海上風電檢測基,帶動風機制造、海洋裝備、技術研發等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按照試點先行、有序推進的原則,科學推動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支持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波浪能、潮流能等融合發展,形成產業發展與推廣應用相互配套、協同發展的建設格局。